1分6合

域名綜合信息查詢...
  • 綜合
  • Whois
×
歷史記錄

開云體育app官方網站公告

用音樂守護千年文明|西非吟游詩人格里奧

更新時間:2023-01-29 15:13:27  瀏覽次數:57598次

這是用音游詩“世界民謠之旅”的第六十四期。除了你現在看到的樂守里奧圖文版,還有在喜馬拉雅播出的護千電臺版。我們的年文非洲之旅即將進入尾聲,最后一站我們來認識一下西非的明西吟游詩人——格里奧。

?


“格里奧(Griot)”這個詞來自法語,非吟現在在英語中也可以特指西非負責音樂的人格這樣一群人。而在西非自己的用音游詩曼丁語中,它們被稱為“賈里(Jeli/Jali/Djeli)”。樂守里奧格里奧既是護千一種職業,也是年文一種階級,再加上他們是明西世襲的,并且不與外人通婚,非吟所以也是人格一個種姓。雖然他們表面上的用音游詩主要工作是創作和表演音樂,但在他們音樂中的內容非常廣泛,歷史、傳說故事、詩歌、人生哲理之類都會包括。也就說音樂只是一個載體,他們主要是在社會中起到一個歷史學家與文化傳承人的角色。

格里奧具體什么時候出現在西非已經無法考證了,一般是說他們“自古以來”就存在,大量有名有姓的格里奧開始出現大概是在14世紀中葉,馬里帝國鼎盛的時期。當時的格里奧是皇室的顧問,所以除了有藝術造詣之外還要非常博學。歷史上第一個流傳至今而且有名有姓的格里奧叫巴拉·法賽凱(Balla Fasséké),他是一位國王送給繼承王位的兒子的禮物。一般來說當時的格里奧都是由王公貴族的父親贈送給兒子做顧問的,一方面博學多才的格里奧可以協助年輕的貴族在社會中立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創作史詩來記錄他們家族的事跡。由于總是與王公貴族綁在一起,那個時代的格里奧也成為了一個地位很高的族群。而巴拉·法賽凱如此有名是因為他服務的是大名鼎鼎的“曼丁之獅”桑迪亞塔(Sundiata Keita,也被翻譯成松迪亞塔),他是馬里帝國的開國皇帝。桑迪亞塔史詩在格里奧當中代代相傳,如今已跨越國界,在國內也有出版曼丁之獅的兒童讀物。

雖然我沒有查到桑迪亞塔史詩最初的創作者到底是不是巴拉·法賽凱,但作為一個創作史詩的格里奧,自己也被寫進史詩,應該說是相當大的榮譽了。

?


接下來給大家簡單講一講“曼丁之獅”桑迪亞塔史詩的故事。

桑迪亞塔的父親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國王,有一天一個很厲害的獵人在追蹤一只鹿的時候進入了國王的領地,當他看見國王的時候便告訴國王一個預言,說將來會有另外兩個獵人帶著一個丑陋的女人來見他,他要娶這個女人為妻,然后生下馬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王。國王自己也是獵人的后代,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這個獵人很不一般,于是就把這個預言記在心里了。幾年之后果然有兩個獵人帶著一個又丑又駝背的女人來見國王,國王想起了這個預言,雖然他已經有了王后,但一夫多妻在當時也不奇怪,所以就果斷娶了這個丑女人。婚后他們生下了桑迪亞塔,并且把他立為王位繼承人。這讓大王后非常嫉妒,她希望自己的大兒子可以繼承王位。

然而桑迪亞塔生下來就患有腿疾,只能在地上爬行,老國王大概也知道丑王后和這個瘸王子可能斗不過大王后和長子,于是在去世之前把年輕的巴拉·法賽凱送給桑迪亞塔輔佐他,讓他們一起成長,相互照應。老國王去世之后,大王后和長子就立刻奪了權,并且開始百般羞辱丑王后和桑迪亞塔,母女二人實在忍無可忍就離開這里去了別的國家。也許是因為知道預言或者別的什么原因,另一個國家的國王很歡迎他們。沒過多久,青少年時期的桑迪亞塔突然就能站起來了,成長為一個非常強壯的獵人,他也因此受到這個國家國王的重用。后來桑迪亞塔聽說自己的祖國被另一個國家侵略快要亡國了,大王后和他同父異母的大哥也逃跑了,就很想回去趕走侵略者。這里的國王知道情況后很支持桑迪亞塔,還給了他一支軍隊。

后來文武雙全的桑迪亞塔不僅奪回了自己的國家,還與其他被侵略的小國組成聯盟,完全戰勝了侵略者。最終桑迪亞塔被加冕為萬王之王,成為了馬里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


桑迪亞塔史詩是一部口述史詩,也就是在現代人把它記錄下來之前完全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了幾百年,因此故事里的很多細節會有不同的版本。不過一些主干內容是相同的,總體上傳達的精神和的道理也是一致的。

接下來說回格里奧。在西非幾乎每個社會群體里都會有格里奧,這個職業不分性別,男女都可以。他們需要從小接受專門的訓練,首先是聆聽和記憶,他們得記住大量的史詩、詩歌和歌曲,能夠熟練演唱和演奏之后,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樂器。在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時代,格里奧的存在是西非文化能一直流傳至今而沒有斷絕的最大原因。其實除了之前說過的那些工作,格里奧在過去還會負責部落之間的外交、記錄家族族譜、調停矛盾等各種各樣的事情,算是一個能力很全面的文官。

殖民時代到來后,格里奧漸漸失去了王室的庇佑,流落民間。除了在村莊里當文官,一些格里奧開始云游四方,到處尋找新的創作素材也給不同地方的人表演史詩、歌曲和故事,這樣他們就更像是吟游詩人了。如今,隨著世界連城一個整體,格里奧的腳步也不局限在西非了,他們過硬的語言能力和音樂素養讓他們可以走上國際舞臺。許多優秀的格里奧會錄制商業唱片、去歐美巡演等等,把西非的文化和音樂帶到世界各地。而他們創作的歌曲內容也常常緊跟時代,針砭時弊或者新潮娛樂的內容都會有。

?


格里奧們會學習使用不同的樂器,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拉琴(Kora)。科拉琴從原理上來說類似于豎琴,但它不能歸類為豎琴,因為它又有琴橋,屬于琉特琴類樂器的特點。所以學術上它只能單獨歸為一類,翻譯過來大概叫“雙橋豎琴琉特琴”。科拉琴的琴頸是一根長長的木棍,弦綁在木棍上,通過上下推拉調音。科拉琴的身體由半個圓形的葫蘆和蒙在上面的牛皮制成。做科拉琴用的這種巨大葫蘆在國內很罕見,雖然網上會看到一些,但你真要買的話往往就是沒有或者很貴。還有朋友買了據說能結大葫蘆的種子在鄉下種,結果只結出了一般的小葫蘆。但在非洲這種大葫蘆可能并不少見,除了科拉琴,他們還有一些打擊樂器也要用葫蘆做,一般的直徑都要在四十公分以上。說回科拉琴,科拉琴的演奏手法和豎琴類似,就是去撥弦就好。科拉琴有21根弦,左右分成兩組分別是10根和11根,只用兩只手的拇指撥奏。然而演奏風格上,科拉琴又類似于早期的布魯斯吉他,總之依然是介于豎琴和琉特琴之間的感覺。

除了科拉琴之外,格里奧們演奏的另一種比較有名的樂器是恩戈尼 (ngoni)。這種樂器據說是北美班卓琴的起源。恩戈尼有兩種,一種是格里奧演奏的賈里恩戈尼(Jeli ngoni),外觀上看有點吉他的感覺,演奏時也是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另一種是獵人恩戈尼(Donso ngoni),它和科拉琴有點像,也是葫蘆做的,但是弦更少。所以大家去搜索恩戈尼的時候可能會看到兩種差別很大的樂器,但其實它們也不是完全沒有共同點,共同點是它們和科拉琴一樣都是用皮面傳導和放大琴弦振動的。這也是班卓琴在結構上不同于其他琉特琴(比如吉他、曼陀鈴等)最主要的地方。不過在我看來,要說班卓琴的起源,還是賈里恩戈尼靠譜一些,畢竟它和班卓還有通過按弦改變音高這個共同點。至于恩戈尼這個詞,它讓我想到了前幾期提到的“恩戈馬(ngoma)”,當時說這個詞不等同于音樂但能表達一些“聲音”、“音樂”相關的意思,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沒有查到這兩個詞之間的關系,但因為兩種差別很大的樂器都叫恩戈尼,那么我猜測這個詞的來源有可能是“聲音”、“樂器”之類的意思,那或許和“恩戈馬”有什么關系。不過這完全是我個人的臆測,目前沒有找到什么依據。

?


那么到這里我們的非洲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正如旅程開始時說的,我對非洲音樂的了解程度有限,只能是想到什么找到什么就說什么,而非洲音樂又非常絢麗多彩,所以結束在這里肯定會有遺憾。另外文字上的音樂的介紹也最好能和聆聽音樂本身結合起來,如果你想要聆聽文中提到的音樂,歡迎收聽電臺版的節目。最后,感謝你的閱讀。另外也要感謝南京禾岸鼓樂時光的田東老師,他在這幾期非洲音樂的內容里給我提供了一些指導。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在各個音樂平臺搜索“劉耳朵”,找到我自己創作的歌曲和純音樂作品。歡迎點贊、收藏、轉發,如需轉載請與我聯系。

购彩助手-官网 大发11选5-手机版 彩乐园-通用app下载 万家彩票(上海)集团有限公司 快彩网(北京)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民彩网(广东)集团有限公司